60年前,他用12把镢头战天斗地,带领乡亲们修地造田,植树造林,改变落后面貌,硬把一个穷山恶水的地方变成了“山下梯田坐底、山间经济林缠腰、山上油松戴帽”的地方。他就是全国劳模、中国共产党九大、十大、十一大代表刘西有。
刘西有生于1925年,195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。解放后,先后任丹凤县马炉村村长,农会组长,初、高级社主任,省、地、县贫协副主任,中共丹凤县委委员、常委,县革委会副主任等职。中国共产党九大、十大、十一大代表,1958年被评为全国劳模,出席了全国群英会,受到了毛泽东、周恩来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,周恩来总理为他颁发了国务院奖状,他所领导的马炉村被评为西北地区40面红旗单位之一,当年更有“农业学大寨赶马炉”的口号,成为全国学习的先进集体。由于长年累月辛勤工作和劳动,积劳成疾,刘西有于1981年6月14日谢世,终年56岁。
12把镢头“闹革命”
马炉村位于流岭山下,山高沟深,石多土少,群众在石头缝里种庄稼。140多户人家居住在大小148条沟岔里。
当年,刘西有作为马炉的带头人,下决心要让马炉人过上好日子。
1950年的一天,刘西有把7个要过饭的光棍汉叫到他家商量了一整夜,决定成立个变工组,迈开了艰苦创业的步伐。没有劳动工具,刘西有就和他哥刘西山到百里外的铁矿厂换工以换取生铁。用同样的办法,他们换取了12把镢头,成为挖山造田的第一批工具。
在刘西有的带领下,经过30多年日复一日的努力,在马炉村的山坡、沟岔里修成了1000多亩基本农田,通了灌渠,栽种了山茱萸树,为马炉人留下了吃饭的本钱。这就是人们常说的12把镢头闹革命。
七战康沟
1956年到1973年,刘西有17年7次治理康沟。第一次是1956年治理,第二年就被洪水冲走了。
1959年冬,刘西有第二次带领270名劳力二进康沟。他和群众搭起茅庵子吃住在工地,饿了吃些红薯或柿子,渴了喝些河沟的水。没有炸药用火烧,火烧后用水激,硬是把大石头弄成了小石块。没有铁丝,从山上拉葛条拧成绳抬石头。春夏秋冬,风雪无阻,垒砌了48道石埝,修出了几十亩台田。可每遇大水都荡然无存。
1972年,刘西有第七次走进康沟,他在学习外地经验的基础上,把山沟箍成洞子,水从洞下流,地在洞上修,他亲自示范修了段5丈宽,5尺高,两丈长的样板田,然后让大家照着干,终于修成了一劳永逸的台田。
决战信户崖
1953年冬天,为了解决干旱歉收问题,刘西有带领群众决战信户崖。
面对几丈高、几里长的石崖,刘西有先是用绳子把自己绑住吊在四丈多高的信户崖上楔、铲、破石凿渠。大家看他上去了,男劳力都学着做,一个冬天过去了,两公里的水渠凿通了,灌溉农田20多亩,使这片靠天吃饭的农田变成了保收田。
种下“摇钱树”
地修好了,水渠修通了,粮食增产了,吃饭问题解决了。如何让百姓腰包鼓起来,成了摆在刘西有面前的最大难题。
一次,刘西有到舅舅家去,看到他家那里的群众依靠山茱萸致富使他受到启发。他当机从舅舅家里挖了30株山茱萸树回来,栽在了杨砭、幢沟、青泥沟、大康沟,第二年成活了,群众高兴、他更高兴。这时他下决心要让这里的“秃子山”变成山茱萸园。没苗子,咋办?传说山茱萸是“神树”,只有鸟吃了把子拉出来才能出苗。刘西有想,山茱萸种子和其他种子一样,应该能出苗,可为什么直接种又不能出苗呢?1959年,他在县上培训学习,学习《实践论》中讲到的鸡蛋得到一定温度就能孵化出小鸡时,他突然醒悟山茱萸是不是也要一定温度才能出苗呢。回去后,他想出了人工育苗的办法,他买回了种子,然后用温水和尿将种子浸泡,再用牛粪把种子埋起来堆沤,经过这样一番折腾,他成功了。从此,马炉人又在他的带领下种山茱萸,到1980年,全村山茱萸就达22万株,沟沟岔岔,山山岭岭,春天到处金黄,秋天果实如红玛瑙。全村仅山茱萸人均增收1500元,个别大户收入几十万元。后来他又带领大家在山顶种植油松3500亩,有青年林、三八林、民兵林等等。
刘西有去了,但他为马炉人留下了青山绿水和金山银山。每到清明,马炉人都到他的墓前祭奠,寄托对他的哀思。
相关阅读
排行榜
主办单位:中共商洛市委宣传部 商洛新闻网传媒有限公司
陕西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举报电话:029-63907152
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:61120220071
陕ICP备10203392号-1 陕公网安备 61100202000036号
版权所有 Copyright ©2009-2012 商洛新闻网 WWW.SXSLNEWS.COM All rights reserved
联系电话:0914-2038801 投诉电话:0914-2038808