曾经的丹凤县土门镇高峪村4组,大多村民以竹编为生,编好后在赶集的时候拿到镇上去卖。一条条竹篾编出了他们生活的希望。后来,越来越多的村民出门务工,在家编制竹笼的人越来越少,竹编技艺濒临失传,而彭海朝将这门技艺传承了下来。
彭海朝今年52岁,生于丹凤县土门镇高峪村4组,4岁那年患小儿麻痹,从那时起,双腿残疾,已经不能像正常人一样走路,读完小学后就辍学在家。经过刻苦学习,十五六岁的他已经能编得一手好竹笼。家人将他编好的竹笼、背笼拿到镇上去卖,小小年纪的他就能为家里减轻负担了,后来他买了一辆三轮车,就骑着三轮车去银花、山阳、商南等周边地区卖竹笼。他的竹编精致耐用,人也老实厚道,在当地落下了很好的口碑。因为身体残疾,他没有娶媳妇,收养了一儿一女,儿子独自带着12岁的孙子,女儿在陕西能源职业技术学院读护理专业,多年来,彭海朝靠双手硬是撑起了这个家。
今年3月,竹林关镇政府邀请他从高峪村搬到镇政府隔壁的丹水社区,并且免费为他提供100多平方米的门面房,扶持他做竹编生意。竹编不仅是一门传统技艺,兼具实用价值和历史底蕴,更与“竹文化”一脉相承,可以丰富竹林关的文化产业,拉动经济增长。自从搬到丹水社区后,他的竹编生意比以前好了很多,在竹林关镇说起竹编工艺,大家都为彭海潮竖起大拇指。近日,笔者走进丹水社区的门面房,货架上整整齐齐地摆放着用竹篾精心编织的簸箕、斗笠、筛子,以及带着红绿花纹的小背篓、中间嵌着“囍”字的是结婚用的工艺品。彭海朝正在屋内用竹篾编织笼子,墙角放置了很多已经编好的竹笼、背笼成品,地上搁着一捆细长的竹篾,他母亲坐在一旁陪着他。见到记者来访,他放下了手中正在编制的竹筐,母亲热情地搬来小凳子招呼我们坐下。
“党的政策确实好,最开始家里人帮我把竹编拿到镇上去卖,后来家里买了辆三轮车,我便骑着三轮车去,政府现在免费给我提供了门面房,不用像以前那样载着竹编去镇上跑。而且还有电子商务平台帮忙推广,销路也扩大了,现在一个月销量好的话可以赚两三千元。”说起搬到镇上后的变化,他幸福地笑了起来。“最开始我主要编方笼子,一个5毛钱,后来编背笼,可以卖到几十块,再后来编结婚用的花笼子,可以卖到100多块钱。”
“我本来就是贫困户,孩子上学享受到不少补助,现在政府还扶持我做生意,今年拿了3个奖项,还领了几千块钱奖金。奖状我放在那边家里,我现在去取过来。”彭海朝让母亲递来钥匙,两手拿起平日里辅助走路用的木块,出门上了三轮车,十多分钟后,他用牙齿咬着手提袋用双手走了进来。今年6月他被评为高峪村2017年度“贫困户致富标兵”;7月被评为“商洛好人”;8月在第六届陕西残疾人职业技能竞赛上获得竹编项目第一名。这些荣誉证书,是他身残志坚,勤劳上进、技艺精湛的肯定与鼓励。
他传承了竹编技艺,丰富了竹编文化,带动了竹编经济,用双手撑起了一个家,用爱心激励了一座城。
相关阅读
排行榜
主办单位:中共商洛市委宣传部 商洛新闻网传媒有限公司
陕西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举报电话:029-63907152
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:61120220071
陕ICP备10203392号-1 陕公网安备 61100202000036号
版权所有 Copyright ©2009-2012 商洛新闻网 WWW.SXSLNEWS.COM All rights reserved
联系电话:0914-2038801 投诉电话:0914-2038808