何根合,洛南县古城镇古城街社区五组人,1951年至1956年曾奔赴朝鲜参加过抗美援朝战争,荣立三等功一次,荣获抗美援朝纪念章一枚、和平鸽纪念章一枚。
7月的一天,笔者慕名前去对他进行了采访。如今已89岁高龄的他,耳聪目明、身板硬朗、精神矍铄、乐观开朗,见人不笑不说话。谈起当年的志愿军战斗生活,他如数家珍,滔滔不绝。
何根合(中)和光荣院的老人们一起过着幸福的晚年生活
艰难困苦的童年生活
生于1931年的何根合,小时候家里特别穷,爷爷、爸爸、妈妈及其姊妹4个一共7口人住在一间低矮黑暗潮湿的土房里,晚上挤在一张炕上。
姊妹4个中,他是老大,底下还有一个弟弟两个妹妹。他从小放过牛、担过柴,给地主和有钱人家打短工锄地、担粪,一天给一升麦子。后来由于物价飞涨,货币贬值,一天给2000块钱,但却买不到一升麦子。
9岁时,他便独当一面,经常跟着村里的大人到洛南和丹凤交界的蟒岭深山去担柴。有一次,大冬天过河的时候,一不小心跌倒在冰冷的河水里,全身的衣服都湿透了,冻得他直打冷战,最后在一个伯叔哥的帮助下,穿上人家的褂子,光着屁股勉强回了家。儿时的苦难经历,让他终生难以忘却,至今还记忆犹新。
艰苦卓绝的战斗生活
1949年,父母从别人家购买了三间土房,家里的日子才有了比较大的改观。1950年,19岁的何根合刚刚完婚,震惊世界的抗美援朝战争就爆发了。
1951年,风华正茂、热血沸腾的何根合积极响应祖国的号召,踊跃报名,成了一名光荣的中国人民志愿军战士。他和许多的洛南同乡从家乡步行至洛南县城集结,又从洛南县城步行至西安南郊,然后坐上火车直奔吉林省公主岭市,在那里进行了为期40天的集训。8月16日夜里,他们从安东通过浮桥渡过鸭绿江,进入朝鲜的国土。
何根合和许多洛南同乡被编入志愿军湘江部后勤二分部六大站,他被任命为副班长。他们一路向南进发,用小车拉着(一人在后边推,两人在前边拽)自己的行李、干馍花、炒米和柴火,一路走一路帮兄弟部队干活,每天只能走几里路。虽然离目的地只有七八十里的路程,他们却用了四五十天时间。
最终,他们到达了位于加利州广先里的驻地。驻地是一个长约10里、宽约五六十米的幽深山谷,驻扎着一个连220多人,距离前线大约七八十里。战士全部都是洛南人,连长、排长都是合阳人。后来部队又转移至京都里,主要任务是看管军械库,卸载、装运炮弹。
据何根合回忆,当时的炮弹主要有喀秋莎、六O炮、七六二野等类型,喀秋莎炮弹有12发装1箱的,有24发装1箱的,一般2至4人才可抬动1箱,1辆小嘎子车可拉12箱,2米长的炮弹箱,还可当作棺材埋葬牺牲的志愿军战士。六O炮1箱装2发,重量达80公斤,需要2人才能抬动;七六二野炮弹1箱装4发,每人每次可扛1至2箱。
他们的生活和平常人相反,且极有规律性(俗称“夜猫子”),大都是白天睡大觉,只有晚上才可以出来活动。工作任务只有三样:一是卸载、装运炮弹。天天都有从前线过来的运输车装炮弹,平常一天装运两三车。二是打深50米、宽30米的窑洞,做生活的居所和防空洞。三是在弹药运输车开走之后,摸黑用松树枝覆盖道路上汽车轮子碾出来的车轱辘印,或是把路边的蒿草移栽到车轱辘印上。冬天下雪的时候,还要把道路中间和两边的积雪挪移覆盖在车轱辘印上,以防敌机侦查、发现军械库进行轰炸。
志愿军战士把敌人一种低空贴地飞行的侦察机、宣传机形象地称作“刮地皮机”。这种飞机的任务主要有两项:一是对地面情况进行近距离地侦查,二是抛撒宣传单、喇叭播音,进行策反宣传。
敌机每天都要侦查、空袭、骚扰几十回。“那真是家常便饭啊,20分钟不见飞机都算是稀奇!”何根合感叹道。
敌机每次来的时候,沿途各山头的“高哨”都会用机枪空射提前发出信号。这时,不管是白天还是晚上,所有的志愿军战士都得停止一切野外、露天活动,进入防空洞或暂时隐蔽(晚上还得熄灯)。
让何根合记忆最深的,还要数著名的上甘岭战役前后的两次不同寻常的战斗经历。上甘岭战役前一天,敌人出动了80架飞机,4架并作一组,对他们的驻地实施了4个小时连续不间断的轰炸,虽然没有炸到军械库,却把他们的窑洞和伙房给炸塌了,2名战士被埋在了废墟里边,战士们刨出来的时候已经昏迷过去了,经过一番抢救,才逐渐清醒过来,另有3名战士不幸牺牲在这次大轰炸中。
上甘岭战役打得正酣的一天晚上,他们一班12个人整晚没合眼,连续装了120台车的炮弹,却连一顿加班饭也没有吃成。敌机来了,灯一关,天乌黑,吃饭时间到了,饭也已经做好了,饥肠辘辘的战士们都眼巴巴地等着开饭,可万万没有想到的事发生了,炊事员忙中出错,一不小心踩到了一堆牛屎上,把两桶香喷喷的饭食倒了个精光。“一堆牛屎毁了一顿好饭”,从此成为大家茶余饭后的笑谈。
清贫快乐的退伍生活
1956年3月,何根合光荣复员,回家从事生产劳动。1973年12月4日,洛南县民政局为他换发了退伍证。
1961年至1976年,何根合担任过古城镇南河村支书,带领广大群众抓革命促生产。
1976年至1987年,他利用在部队上学得的一手好厨艺,在古城中学教师灶上做厨师,每天在灶上吃饭的老师有一二十人,全凭他一个人操持忙活。
1988年至1998年,他又在古城新华中学教师灶当厨师。他的工资从开始每月的36元,渐渐涨到62元、150元直至200元。
由于他厨艺高超,做的饭菜酸辣适中、醇香可口,再加上他性格乐观开朗,为人厚道和气,所有老师都和他相处得既和睦又友善。饭前饭后的闲暇时间,他又说又唱,或讲笑话,或表演民间梆子总是让大家笑得合不拢嘴。大家都说:“何师是咱们学校的开心果。”别看他没上过几天学,他肚子里的学问还真不少呢。
何根合最拿手的菜是粉蒸肉。他做的粉蒸肉干湿爽口,劲道有味,吃后回味无穷,比饭店大厨做的都要好。他蒸的蒸馍既白又虚,吃着绵软有味,十分可口,人人称道。蒸炒煎煮、荤素凉热、稀稠长短,样样饭菜都难不住他,他给老师们变着花样做各种各样的饭菜,在灶上上伙的老师越来越多。有时上灶的老师特别多,僧多粥少吃“打锅”时,他也毫不埋怨,重新做第二次饭,保证来的老师们都能吃上饭。
安逸幸福的晚年生活
老伴早些年已经过世,一个儿子两个女儿都五六十岁了,孙儿、孙女们都已长大成人,谁都用不着他操心了。有了空,他就到地里转转,看看一辈子也离不开庄稼,,或者和村里的老太爷、老太太们说说笑笑,过着子孝孙贤、悠游自在的快乐生活。
2014年10月,在党和政府的亲切关怀下,何根合住进了洛南县光荣院,和20多名革命老兵、革命功臣过着一日三餐饭食不虑、一年四季鞋服无忧的安逸生活。
采访结束的时候,何根合老人笑着对笔者说:“我今年已经89岁了,现在党和国家的政策这么好,特别是对我们这些老年人、革命老兵更好,这样的好生活,我咋样都舍不得走啊!我要好好地活,力争活过100岁!”
相关阅读
排行榜
主办单位:中共商洛市委宣传部 商洛新闻网传媒有限公司
陕西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举报电话:029-63907152
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:61120220071
陕ICP备10203392号-1 陕公网安备 61100202000036号
版权所有 Copyright ©2009-2012 商洛新闻网 WWW.SXSLNEWS.COM All rights reserved
联系电话:0914-2038801 投诉电话:0914-2038808