西部网 商洛数字报
今天是

母亲的菜园子

来源:商洛日报
发布日期:2025-07-15 12:01:39
2342
发表于陕西

年初,因工作繁忙,我把六十多岁的老母亲从老家接来市里帮忙带娃。才一个多月,母亲便显出了深深的不适。对于一生与泥土相伴的她来说,骤然离开耕耘了大半辈子的田地,不适应是必然的。

那时的母亲,像个每日盼着放假的学生,周一开始就眼巴巴数着日子,只等我周五休息,她便立刻背起早已收拾好的行李,急匆匆奔回老家。待到下周一清早,再风尘仆仆地赶来。每次回来,总少不了在我耳边念叨:哪块坡地的草啊,长得比苗还旺,薅都薅不动了;哪块地没有围堵,怕是叫野猪拱了……有一回,周一进门就闷闷不乐,细问才知,年初辛辛苦苦种下的土豆,竟被野猪祸害得“颗粒无收”。我看在眼里,嘴上总劝:“别操心那些地里的活儿了,干不完的,你就安心给我带娃就可以了。”心里却明镜似的——母亲对土地那份沉甸甸的感情,岂是几句宽慰能减轻的?年岁愈长,这眷恋反而愈发醇厚。

某个寻常的工作日,我下班回家,竟见母亲脸上难得地漾着欢喜。细问之下才知道,她在学校后门那片废弃已久的工地上,“捡”到了一块地。说是“捡”,皆因工地荒废多年,周遭边角早被附近的住户们见缝插针,开垦成了小块菜畦。母亲寻到的,是角落里一块低洼地。邻人好心提醒:“那洼地不中用哩,一场大雨准淹!”可母亲还是高兴极了,眉眼间尽是满足。这下,她又能像在老家一样,在清晨或是傍晚,扛着她的锄头,去侍弄她的土地了。

母亲的行动力惊人。仅仅隔了一周,她竟从老家背来了锄头、水桶,还有鼓鼓囊囊一大包种子——黄瓜、南瓜、菠菜、胡萝卜……家里有的,她恨不得都捎上。“又不用花钱买种子。”她乐呵呵地说,“种下去,能长是福气,不长也不亏。”于是,家里的作息悄然改变。清晨五点多,我和孩子还在酣睡,母亲已轻手轻脚地起床出门。待我七点准备上班时,她又准时归来,下午我下班到家,她见缝插针,又要挤出时间去她的“宝地”转转。今年天公不作美,格外炎热少雨。为了那点菜籽能顺利破土,母亲天天守在一个“下班”的洒水车旁,用水桶耐心地接着从车体缝隙里点点滴滴渗漏下来的水。这点滴之水,成了她菜园子珍贵的甘霖。每日这般忙忙碌碌,她的身影穿梭于楼宇与那片小小的“自留地”之间,脸上的笑容却一天天明媚起来。连带着带娃这件辛苦差事,似乎也变得轻松快活了许多。

前不久,一场暴雨不期而至。母亲站在我家阳台上,望着那片洼地菜园的方向,长吁短叹,愁云满面。雨水几乎全都漫过了那片洼地,她的心血怕是要付诸东流。雨势稍歇,她便迫不及待地冲了出去。傍晚回来时,竟带着几分劫后余生的庆幸:“还好还好!靠里边地势略高的那一半,没淹着!”语气里满是失而复得的欣喜。

坦白说,我对母亲这片在废弃工地上开垦的菜园子,能否硕果累累,实在不敢抱太大期望。但我绝不会去戳破她的希望,更不会打击这份来之不易的热情。于母亲,那不仅仅是一块长着稀疏菜苗的荒地,也是她与土地血脉相连的连接,更是她勤劳双手得以舒展的疆场。这片小小的菜园子,是母亲在这陌生城市里,找到的属于自己的“根”。

暑假的脚步近了。我仿佛已经看见,母亲小心翼翼地从那片倾注了她心血的菜园里,摘下带着露珠的黄瓜,或是捧回几个憨态可掬的小南瓜。那味道,是任何市场里的时蔬都无法比拟的,因为它浸润着母亲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脚下这片小小“领土”最深沉的慰藉。

本文来源:商洛日报作者:贾金兰

我要说两句

还没有评论,快来抢沙发吧!

相关阅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