万亩葡园织锦绣,一颗葡萄富一方。盛夏时节,丹凤县商镇黑沟河村的葡萄架下,果农叶家满正忙着精心照料颗粒饱满的“夏黑”葡萄。“今年葡萄长势特别好,预计再过不久就能上市了!”他擦着汗笑道,指尖的葡萄串在阳光下泛着玛瑙般的光泽。通过深入走访,笔者深切感受到:在商镇,葡萄早已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特色水果,更成为串起乡村振兴的“甜蜜链”。
老产区焕发新生机
从20世纪五六十年代开始,黑沟河村就与葡萄结下了不解之缘。几十年来,葡萄种植一直是当地群众的主要生计来源。起初,村民们除了肩挑背扛将葡萄运到县城售卖外,还供给当时的丹凤葡萄酒厂用于酿酒。然而,与众多土特产一样,黑沟河村的葡萄尽管在周边地区小有名气,却长期停留在小规模种植阶段,未能形成自己的品牌优势。
王塬村葡萄喜获丰收,前来购买葡萄的顾客络绎不绝。
转机出现在2022年。被丹凤县确定为乡村振兴示范村后,黑沟河村以打造“果香田园”为目标,大力发展水杂果产业。“我们抢抓机遇,将葡萄产业作为重点发展方向。”村党支部书记叶召辉介绍,目前全村水果种植面积已达1800亩,其中葡萄种植占比超50%,规模近千亩。村里不仅注册了“樱红商山”“商山垂珠”等品牌商标,还建成3座总贮藏量达300立方米的气调保鲜库,显著提升了葡萄的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。
产业发展离不开技术支撑。黑沟河村依托乡土人才孵化中心,定期邀请农技专家开展技术培训,同时通过“三百四千”工程培养后备干部和党员致富带头人。“土专家”叶军海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。
“我摸索出一套适合本地葡萄种植的修剪技术,既能改善葡萄树的通风透光条件,又能促进果实糖分积累。”叶军海介绍,如今他经常为村民授课,希望将这些实用技术推广开来,带动更多乡亲增收致富。
种植户周淑莲对此感触颇深:“以前种葡萄全靠自己摸索,产量和品质都提不上去。现在有了专家指导,还能用上新技术,葡萄的品相和口感都变好了,收入比以前翻了好几番!”如今,黑沟河村的葡萄凭借果粒紧实、个头饱满、色泽鲜亮、汁水甘甜且价格实惠的优势,吸引了众多来自市内其他县区及西安等地的水果商贩前来采购。
荒坡地变身高产园
今年以来,商镇张村紧紧围绕全县“3+3+3”现代产业体系建设部署,充分发挥资源禀赋、区位条件和生态优势,着力打造集葡萄种植、产品酿造、科技研发、观光旅游、休闲体验等功能于一体的千亩葡萄产业综合示范基地。
“我们创新推行‘党支部+党员’‘村集体经济+农户’的双联发展模式。”商镇副镇长李书政介绍,张村通过统一流转农户分散土地,投入400万元实施荒坡地整治改造工程,推进致富良田建设,规划实现“一年完成栽植、两年实现挂果、三年达到高产、长期稳定收益”的产业发展目标。
截至目前,张村已完成麻池片区1220亩园地的集中流转工作。其中,一期500亩项目已投入资金100万元,完成了蓄水池、产业道路、灌溉管网等基础设施建设,搭建水泥葡萄架1.3万个,成功引种摩尔多瓦、阳光玫瑰、夏黑等优质葡萄品种。“以前这片荒坡地种什么都收成不好,现在流转给村集体发展葡萄产业,不仅能拿到土地流转金,在葡萄园务工还有工资收入,日子真是越过越有盼头了!”村民王崇富感慨地说。作为项目直接受益者,他亲眼见证了荒坡的“三变”——变良田、变基地、变财源。
在种植管理方面,张村坚持市场导向,大力推进机械化、标准化作业。“从品种选育到田间管理,我们严格实施标准化生产流程。”种植能手王书文介绍,“以施肥为例,我们会根据葡萄不同生长阶段的营养需求进行精准调控,确保果实糖分充足、颗粒饱满。”基地还将引进环境智能监测系统和水肥一体化智能控制系统,加快推进葡萄种植的智慧化升级。
通过构建“企业+合作社+农户”的合作运营机制,张村已与东凤酒庄、安森曼酒庄等龙头企业建立了稳定的产销合作关系。李书政表示:“项目全面建成投产后,预计可实现年产优质葡萄100万公斤,带动村集体经济年增收600万至800万元。通过‘农业+’多业态融合发展模式,不仅能有效壮大集体经济实力,更能促进村民持续稳定增收,预计可实现人均年增收3000元以上。”
科技赋能带来好收成
走进王塬村的水果种植基地,映入眼帘的是一排排整齐的葡萄架,藤蔓上挂满晶莹饱满的葡萄串,慕名前来采摘的游客络绎不绝。王塬村的葡萄之所以能够提前上市并广受欢迎,得益于科学的种植管理和技术团队的专业指导。
技术员李建文是其中的典型代表。从一名普通果农成长为技术骨干,他通过参加村里组织的培训,系统掌握了扦插育苗、绿枝嫁接等关键技术。“以前遇到病虫害就手足无措,现在掌握了专业知识,通过提前预防和科学防治,葡萄的病虫害明显减少,产量和品质都得到了提升。”李建文表示,他希望能将这些技术传授给更多村民,助力村里的葡萄产业健康发展。
在葡萄生长关键期,村里积极邀请中国农业大学、省农科院等科研院所的专家前来指导。农技专家兰义宾评价道:“王塬村拥有得天独厚的土壤和气候条件,种植户学习能力强,生物防治、滴灌等现代农业技术落实到位,既保证了葡萄品质,又践行了绿色发展理念。”
王塬村“两委”与驻村工作队协同推进“党支部+村集体经济+农户”的发展模式,重点培育桃、葡萄、草莓、石榴、柿子等特色水果产业,推动农业向规模化、特色化、产业化方向发展。目前,葡萄园已成功种植阳光玫瑰、蓝宝石、中国红等多个优质品种,配套建设了阳光大棚、滴灌系统、生物防治设施等现代化农业装备。基地常年吸纳10多名村民务工,实现了家门口增收与照顾家庭两不误。预计今年葡萄等水杂果产值可达65万元,村集体经济持续壮大。
为持续提升种植技术水平,王塬村定期开展葡萄标准化生产培训,重点加强肥水管理、整穗疏果、病害防治等技术指导,推动产业由产量增长向质量提升转型。
“我们的发展目标是打造‘四季有鲜果、游客乐采摘’的休闲农业示范点,让产业发展成果惠及全体村民。”王塬村党支部书记屈伟说。
全链发展促农增收
近年来,商镇葡萄产业已突破传统单一种植模式,通过“工业+农业+文旅”深度融合,联动发展庭院经济、“五小”经济等特色业态,构建起一条完整且富有活力的全产业链,有效带动群众实现家门口就业增收。
研学活动中,孩子们体验葡萄采摘的乐趣。
在工业领域,商镇依托丹凤葡萄酒厂、商山红葡萄酒厂、东凤酒庄、安森曼酒庄等龙头企业,将优质葡萄原料转化为高端葡萄酒产品。通过现代化酿造设备与传统工艺的完美结合,不仅大幅提升产品附加值,更培育出多个畅销国内外的知名葡萄酒品牌。各酒庄定期举办的酿酒工艺体验活动,已成为吸引游客的新亮点,为产业融合发展注入新动能。
庭院经济正成为乡村振兴的“微引擎”。当地农户巧妙利用房前屋后空间,打造各具特色的“葡萄小院”:院内葡萄藤蔓缠绕成荫,院外设置休闲餐饮区域。游客既可体验采摘乐趣,又能品尝农家特色美食,尽享田园生活之趣。王塬村村民王李纲经营的“王家大院”就是成功典范,旺季日均接待游客20多桌,年收入30万元。
为进一步放大庭院经济效应,商镇创新打造“葡萄研学基地”特色项目。每逢周末,众多亲子家庭慕名而来,孩子们学习葡萄种植技术、体验酿酒工艺,家长则漫步田园、放松身心。通过串联采摘体验、研学教育等多元业态,王塬村实现了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双赢。
如今的商镇四季如画:春日葡枝吐翠、花海缤纷,盛夏藤蔓如瀑、绿荫匝地,金秋硕果累累、游人如织,寒冬雪覆葡园、酒香氤氲。这幅以葡萄产业为底色的四季画卷,完美诠释了“种植+酿造+文旅”全产业链发展模式。从单一农业生产到“吃、住、行、游、购、娱”全要素旅游体验,商镇探索出了一条特色鲜明的农旅融合发展新路。
相关阅读
排行榜
主办单位:中共商洛市委宣传部 商洛新闻网传媒有限公司
陕西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举报电话:029-63907152
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:61120220071
陕ICP备10203392号-1 陕公网安备 61100202000036号
版权所有 Copyright ©2009-2012 商洛新闻网 WWW.SXSLNEWS.COM All rights reserved
联系电话:0914-2038801 投诉电话:0914-2038808